馬路鎮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來源:岑溪市人民政府作者:時間:2015-10-20一、馬路鎮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馬路鎮位于岑溪市西南面,距市區10公里,東鄰岑城鎮、西與玉林市容縣毗鄰、南與南渡鎮相接、北與波塘鎮相鄰。324國道、容岑一級公路、岑興高速公路和洛湛鐵路、岑茂鐵路貫穿境內,岑溪火車站亦座落馬路鎮。全鎮總面積255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18個村委會,總人口7.4829萬人,有中學2所、小學43所、衛生院2所。水田面積20147畝,旱地面積4116.4畝,林地面積23萬畝。
(一)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馬路鎮主要種植有甘蔗、砂糖橘、大果山楂等經濟作物。有現代農業示范園一個,總面積200畝,主要種植毛瓜、辣椒等科技含量高、綠色無公害名特優農產品品種。大果山楂苗圃基地一個,面積30畝,每年可育苗80萬株,總產值約900萬元。甘蔗種植面積約150畝;綠色砂糖橘基地一個,種植面積150畝。
全鎮建成出欄1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50個,出欄1000羽以上養雞場100個,網箱養魚900平方米。到2014年12月底止,全鎮出欄肉豬4.56萬頭,出欄家禽223.55萬羽;生豬存欄3.68萬頭,其中能繁殖母豬0.62萬頭,家禽存欄134.97萬羽。
(二)生態工業建設現狀
全鎮有石材加工廠280多家,2014年財政收入突破3500萬元,是岑溪市石材生產加工業的重點鎮。主要品種“岑溪紅”花崗巖是馬路鎮的名牌產品和支柱產業,全鎮“岑溪紅”花崗巖儲藏量達11億立方米?,F開采花崗巖礦山6座,年開采、加工、銷售石材總量100萬立方米以上,銷售總額達5.5億元。
(三)生態鄉村建設現狀
我鎮全面開展生態鄉村工作,不斷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實現工作常態化。目前全鎮建成垃圾收集池150個,垃圾焚燒爐160座,全鎮現有保潔員120人。投資60多萬元開發建設永固村康沖,六新村六斗,嶺腰村都功、山面坪,荔王村荔新等7個村屯綠化示范點。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實施人飲工程項目4個,興建大和村、六新村、旺慶村、中林村人飲工程,項目建成可解決5500多人生活用水。目前全鎮各村100%都已經實現了進村道路的硬化工程,2015年繼續投資596.418萬元對全鎮各自然村道25662千米道路進行硬化。
(四)精神文明建設現狀
1、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全鎮共有荔王村、五星村、中林村、馬路社區共4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其他村級服務中心如曇容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這兩年將會逐漸完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目前全鎮20個村(社區)都建起了農家書屋,方便村民在農忙之余學習更多的知識。
2、鎮村級的文化宣傳工作。在五星村、曇容社區、中林村等地舉行了20多場晚會,通過牛娘劇、舞蹈、唱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全鎮各村進行生態鄉村、食品安全宣傳工作。
二、馬路鎮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示范園等模式不能有效復制。蔬菜瓜果基地在交通便利的村莊容易發展起來,在交通不便利的偏遠山村則不能進行有效復制。即使如此,示范園本身的種植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如示范園幾年前大量種植優質的金玲西瓜,隨著每年的種植,其土壤日漸貧瘠,不再適合這種優質高產西瓜,只能改種其他作物。
2、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甘蔗、砂糖橘種植等基本都是對初級農產品進行銷售,沒有進行精細包裝、拓寬銷售渠道。而養殖場在技術處理及產業鏈延伸上,基本上沒有聘請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只是簡單的生產和銷售,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附加值較低,收入效果不明顯。
3、農村種植、養殖業存在盲目跟風現象。受知識文化水平限制,村民有時并不能根據村情和市場情況進行合理科學規劃的養殖,而是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風現象。如去年因為跟風部分農民種植了過多的紫玉淮山,導致市場上供過于求并產生滯銷現象,影響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農民的增收增產
(二)生態工業存在的問題
1、散戶、小型企業加工廠多。全鎮有280多家石材加工企業,其中有160多家為零星散戶,加工設備、加工場所比較落后,多為單鋸片或三鋸片切割生產。
2、粗放型開采、加工。目前石材開采主要采用打眼放炮的方法來生產石材荒料,這種方法不僅使石材資源嚴重浪費,礦體遭到嚴重破壞,生產出來的石材荒料尺寸也不統一,成材率低,而且礦山工人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下。在加工中,目前主要采用金剛石圓鋸片切割石材,由于圓鋸片本身的厚度原因,在板材鋸切中,變成石屑、石粉浪費的材料占石材荒料的40%-50%,造成了嚴重浪費。
3、石漿水循環利用率低,造成環境污染。在切割、打磨過程中都會產生石漿水,以前石漿水多數不經過沉淀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里,造成了河水的極度污染,形成了“牛奶河”現象。近幾年雖然黨委政府大力氣整治,查處了一批亂排放石漿的企業,但仍然有部分企業心存僥幸偷排漏排石漿。
(三)生態鄉村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民環境衛生意識薄弱。村民習慣把生活生產垃圾直接扔到河里,或者隨手扔到街道、大路邊,加大了村道、河道的清潔力度。
2、長效機制完善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個別村(社區)認識上存在偏差,對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沒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
(四)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1、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發展不平衡。對部分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投入資金多,陣地建設規范,功能比較完善,作用發揮也較好;而偏遠的經濟條件較差的村基本還沒有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更難開展活動,其他功能也難以發揮。
2、各村(社區)的文化文明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活動、晚會開展多在公路沿線村莊或示范村,面上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大,部分村仍存在臟亂差現象。
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對生態農業的建議
1、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互幫互助。鼓勵農民合作投資,分工合作,完成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從而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
2、政府部門加強引導,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一是出臺一些實施方案,增加對農村農民種養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二是邀請技術專家對專業種養戶、合作社成員、農村致富能手進行技術技能的培訓,及時解決在實際種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在種植養殖的過程中做到科學、合理。
3、延伸種植、養殖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如和平村綠盛野豬養殖場就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配備有技術職稱人員及完善的機器設備,還延伸了養殖的產業鏈,發展加工銷售、農家樂等,增加了野豬養殖的附加值,也增加了企業和農民的收入。由于目前資金和技術還不是很成熟,這種取得較好效果的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但也為全鎮生態種植、養殖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發展的道路。
(二)對生態工業的建議
1、加大對廢石、石渣的利用。如何形成對廢石、石渣的有效利用已經成為石材加工行業的難題。義垌石材開發區內的文強石業有限公司利用一些邊角廢料來生產各種奇型觀賞石、石凳、石象;車垌村的福永健石業有限公司利用廢石、石渣來制造一種類似石棉瓦的石粉瓦銷往廣東、福建等地。這兩個公司的廢石料利用模式可以作為石材行業的一個參考借鑒。
2、形成規模,成立加工園區。零星散戶的加工形式管理難度大,檢查、排查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達不到禁止石漿水亂排、偷排的目的。成立石材加工區能提高管理效能,形成統一管理,能有效控制石漿水偷排、亂排的現象;能形成規模生產,減少成本,起到資源共享的作用。
3、引進先進的開采技術。傳統的打眼放炮的方法來生產石材荒料造成了石材原料的大量浪費,目前國外的一些大型石材開采企業在石材開采生產中普遍使用了金剛石串珠鋸這種先進的開采技術,這一技術真正實現了石材開采過程的綠色化,限于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國內利用這一技術的企業還很少,但可以作為以后石材開采的一個改進方向。
(三)對生態鄉村的建議
一是高度重視,提高意識。采取“干群聯動、支部共建”的思路推動生態鄉村工作,組織鎮村干部、黨員小組長、村民開展環境衛生工作。二是加強垃圾處理硬件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在各村(社區)新建垃圾池,購置手推車和垃圾清理工具。三是落實長效措施。進一步落實保潔員管理制度和義務清潔大掃除制度,實行街道門店、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建立各村(社區)同鄉會、發動外出知名人士、企業籌款解決保潔員報酬制度。積極探索廢棄農藥瓶、塑料制品、白色污染物的回收管理制度和水源保護制度等,從源頭上加強環境衛生的保護。
(四)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是完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繼續推進各村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完善黨建、計生、綜治等各種活動室的建設和配套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各方面的作用。二是加大對各村(社區)生態鄉村、食品安全等文化文明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欄、橫幅、標語、晚會等形式不斷提高村民們創建生態文明村莊的意識。
加快生態文明鄉村建設關系農民切身利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下一步,我們將高度重視,不斷提高村民的共創意識,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把深化文明共建活動、加快生態文明村鎮和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抓點帶面,使人民群眾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參與創建獲得的實惠,切實提高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全面提升全鎮鄉村生態文明水平。
編輯:黃麗媛